9月22日晚,浙外“西溪学者”(杰出人才)、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教授就“伊朗头巾骚乱”接受凤凰卫视“全球直播连线”采访,分析伊朗最近爆发的大骚乱。
对于头巾在伊斯兰服饰当中扮演的角色,和其在这次伊朗席卷全国的抗议浪潮中所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弹,马晓霖教授表示,头巾问题,从中东古代来讲,最早跟宗教没有太大关系。在伊斯兰教诞生之前,甚至《圣经》旧约中记载,犹太女性要表现本分保守的话,都是戴头巾的甚至面纱的。在中东这种风沙比较大、光照比较强的地方,头巾一方面保护皮肤,另一方面也代表着本分,成为女性标识。
马晓霖教授指出,伊斯兰教实际上是继承了犹太教、基督教的精神,提倡传统、保守、贞操。(先知)穆罕默德通过《古兰经》宣示,要求女性遮蔽“羞体”——羞耻的“羞”,即体现女性贞操的部分,但是,经文没有具体的描述。当然,也有人从穆罕默德生前的教导中,也即所谓的《圣训》中找到一些具体说法。但一般来讲,就是要把脖子、耳朵、头发遮蔽起来,因为女性脖颈、耳朵被认为是比较诱惑人的。
马晓霖教授说,伊斯兰世界地域非常广泛,是地跨亚非欧的一个多民族的宗教,各地方因为传统问题,对伊斯兰教的面纱要求理解不同。比方说,库尔德族的女性基本不戴面纱。即便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沙特阿拉伯,它中部很多部落女性也不戴头巾。伊朗现在强制女性戴头巾,很大程度也是沙特阿拉伯当年瓦哈比主流派的传统所致。大家熟悉的阿富汗,(面纱要求)走向更加极端。一句话,越保守越封闭的地方,女性被包裹得越严。这本身应该说,把女性当做私产,是男权、父权、教权非常昌盛的地方特产。
马晓霖教授进一步分析称,伊朗在建立伊斯兰革命政权后,仿照政敌沙特阿拉伯,搞起了“扬善抑恶”委员会,专门监督穆斯林从男到女的穿着。(现代伊朗)对女性要求很明确,外露的头发不能超过1/3,穿衣服不能“显山露水”,可以穿牛仔服,但一定要再穿一个宽敞东西,把臀部胸部盖上等等,而且要避免女性被男性多看一眼。换言之,男性经受不起诱惑,把罪过归因女性。
马晓霖教授认为,这次(骚乱)原因,李睿刚才讲得很清楚——背后是社会压抑、经济萧条,就业情况不好,是民众对社会治理表达不满。1979年伊斯兰共和建立以来,伊朗社会从过去国王时期的世俗化走向另一端——极端保守,这是一种悖反。
对于这次伊朗全国性抗议示威活动是否会冲击道德警察执法体系的整个地位,马晓霖教授认为,可能是有的。道德警察或风纪警察和 “扬善抑恶”这样一个委员会,它本质是社会管理的组织部门,地位比“居委会”高,比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力要小,它更多的是通过平民政府提醒的方式,监督伊斯兰价值观、良序公俗的维持,进而避免被现代化、被西方化,进而异化伊斯兰传统,使伊朗社会偏离立国根本——伊斯兰教法治国这样一个原理。
马晓霖教授补充说,毕竟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这件事情因为个别警察执法引发不良结果而导致全国动荡,对当局来讲得不偿失。其实可以看到,伊朗最高领导人和总统都已表示同情死难的小妹,还要进行调查,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平息众怒。另外,像风纪警察这样一个机构,从沙特阿拉伯的变化看,自从萨勒曼上台以后,大力推行世俗化改革,大大削弱了风纪警察的执法权。过去他们执法权相当大,当街可以监督、收拾任何人。后来,当局就只赋予他们在指定地区进行巡逻和提醒的作用,不再有任何处罚权。所以,伊朗可能以后对道德警察的智能会有所调整。但是,对女性头巾和衣衫服装的约束,这恐怕不会一时改变。
针对于美国务卿布林肯就骚乱事件发推要求伊朗政府停止对女性的“系统性破害”,允许和平示威,以及美伊两国围绕这一事件,围绕所谓人权问题相互指责,马晓霖教授表示,美国对伊朗搞人权外交由来已久。这是美国利用伊朗境内不同派系,特别是寄希望能改变伊朗政治制度、对外关系,包括对以色列政策的所谓温和派、开放派或改革派等等。所以,美国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伊朗内政的指手画脚,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境外伊朗反政府力量的支持。
马晓霖教授还强调,伊朗政府当然每次利用这种机会,转移压力转移矛盾,都会指责外国干预势力,包括这次断网也是切断国内外联系。事实上,2009年大骚乱期间,伊朗前总理穆萨维就因为得到美国务卿希拉里的回应,而被两派指责为通敌,穆萨维从此以后一蹶不振。打反对外国干涉的牌,或者反对里应外合牌,伊朗政府可以很有效地挫败国内的反政府力量,这已是屡见不鲜的招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