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晚,沙特阿拉伯宣布召回其驻黎巴嫩大使,并要求黎巴嫩驻沙特大使限期离境,同时决定暂停从黎巴嫩进口任何商品。随后,为对沙特表示声援,巴林、科威特相继宣布驱逐黎巴嫩大使,阿联酋召回了其驻贝鲁特的外交官,并禁止本国公民前往黎巴嫩。
此次外交风波的直接起因,是黎巴嫩官员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发表的言论。黎巴嫩新闻部长乔治·库尔达希上任前接受电视采访时,批评以沙特为首的联军对也门的军事干预,表示反对阿拉伯人之间发生战争。尽管黎巴嫩政府称库尔达希的言论不代表黎政府立场,但到目前为止,由此引发的外交风波并未缓和。
一场小小的电视访谈竟然让沙特等海湾国家大为光火,背后有怎样的深层原因?
对于黎巴嫩新闻部长的言论,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本·法尔汉评论说:“这是一个现实征兆,反映了黎巴嫩政治舞台继续被真主党控制的现实。”黎前总理萨阿德·哈里里也说,真主党对黎巴嫩与沙特之间出现裂痕负有责任。
看似沙特与黎巴嫩政府间的外交危机,深刻反映了中东变局后该地区的地缘政治现实。随着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沙特-伊朗竞争日益成为该地区国际关系的主线。尽管近来沙伊关系出现缓和迹象,但是,遏制以伊朗为核心的“伊朗-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轴心,目前仍是沙特等海湾国家最主要的“政治正确”之一。其中,真主党始终被沙特视为地区安全的重要威胁,甚至有分析认为,在沙特阿拉伯看来,“宁愿彻底摧毁黎巴嫩,也不愿看到真主党获胜”。
在意识形态方面,沙特方面始终认为真主党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政党,它还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真主党不仅支持伊朗,同时激进地支持海湾国家内部反对目前的政府选举机制,提倡建立能约束政府职权的伊斯兰议会。其政治主张与海湾国家的世袭制等传统相互冲突,从而会对其国内什叶派民众产生影响,因而,真主党一直是海湾国家防范与敌视的对象。
在黎巴嫩国内,凭借雄厚军事实力和系统化的政治理念,真主党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2006年以色列与真主党之间爆发的武装冲突,使得真主党在黎国内和地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2008年,真主党通过黎巴嫩内战展现了军事实力,使其在国内的特殊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真主党无视黎巴嫩政府的中立立场,直接派兵进入叙利亚作战。在沙特看来,“真主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伊朗在中东地区的“代言人”。
有分析人士隐晦地表示,沙特对黎巴嫩的一系列干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其实就是尽可能地利用手中的外交和经济手段,遏制和打压真主党日益扩大的影响力。
历史事实表明,在遭遇重大利益危机或突发事件时,通过减少甚至取消援助等手段以示惩戒,往往是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君主制国家动用的战略工具。2017年,在黎巴嫩前总统萨阿德·哈里里辞职风波之前,由于黎政府无法有效遏制真主党,沙特政府通过削减对黎巴嫩的经济援助,表达对哈里里执政的不满。在哈里里辞职之后,沙特甚至威胁要中断与黎巴嫩的经济往来。今年4月,由于认为黎巴嫩政府打击毒品走私不力,沙特阿拉伯宣布禁止从黎巴嫩进口水果和蔬菜,而两国之间每年的水果和蔬菜贸易额高达2400万美元。
可是,沙特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让穷困交加的黎巴嫩噤若寒蝉;另一方面,也会招致黎国内包括逊尼派在内的各政治派别的批评,进而有损沙特的国际形象。黎巴嫩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目前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在涉及制裁真主党等一系列问题上,黎国内各方都显得十分谨慎。事实上,无论是缺乏真正有效制衡黎巴嫩国内局势硬实力的沙特自身,还是实力不济的黎巴嫩其他政治派别,目前都无法真正“约束”真主党,当然更无法遏制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