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位于阿拉伯半岛的东侧,波斯湾的西侧,大部分领土被波斯湾环绕。阿拉伯半岛上共有三大牡蛎繁殖中心,分别是巴林的麦纳麦、卡塔尔的多哈以及阿布扎比的达尔马岛,而多哈正处于三地的中间位置。在还没有倚靠石油和天然气发家致富前,人们主要依赖天然珍珠的采集来维持生计,七千年来,卡塔尔人都从事着采集珍珠的独特工作。海湾地区一直是备受东西方君主喜爱的珍珠的来源地,海湾珍珠曾通过贸易流向印度、奥斯曼帝国、波斯,以及欧洲和北美等地,珍珠也因此成为了卡塔尔这个国家独特的代名词。谢赫穆罕默德·本·萨尼曾说过:“我们所有人,无论贵贱,都是一位主人的奴仆——珍珠。”吃水不忘挖井人,石油和天然气已经取代了采珠业成为卡塔尔的主要经济支柱,但当我们漫步在多哈街头时,仍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珍珠”元素,例如人们将卡塔尔著名的人造岛命名为“珍珠岛”,从空中俯瞰宛如颗颗珍珠洒落海湾。

18世纪和19世纪是卡塔尔珍珠捕捞业的黄金时期,当时的市场对海湾珍珠的需求激增。一方面是独特的生态系统以及适宜的温度造就了海湾地区珍珠的大产量和高品质,这使海湾地区的珍珠在历史上名扬四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工业资产阶级在那时兴起了。在美国,金融、媒体和工业界的大亨们构成了工业贵族阶层,疯狂的收入使得对珍珠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美国珠宝市场盛况空前,许多贵族阶层的女性恨不得用珍珠把自己从头到脚包裹起来。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欣赏珍珠不像钻石那样过于奢华,贵族们很快接受了珍珠带来的时尚,工业巨头们也喜欢用珍珠作为送给他们妻子的礼物。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成立英属印度,莫卧儿王朝灭亡,印度的珍珠消费也迅速增长起来了。
和各行各业一样,采珠也是一门极富学问的行业。受海水温度以及牡蛎繁殖速度的影响,采珠并不是一个全年性的活动,每年的五月到九月是最主要的采珠季。根据珍珠商人和潜水员的需要,大型的单栀帆船在海湾地区尤为常见,这种船通常可以容纳五十人左右。用于采珠的船只有的是船长自己的,有的由珍珠投资者和交易商出租给船长,尽管船长可能只是船只的租用者,但好的船长善于判断最佳的牡蛎繁殖位置,所以他们是每条采珠船上的控制者。除了船长以外,还有采珠船上最重要的人物——潜水员,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绝对是一个人高危又极具技术性的职业,除了拥有出色的水下憋气功夫和基本的牡蛎采集技能,潜水员们需要面对海里生物袭击的风险,当遇到鲨鱼时,潜水员会利用绳索将信息传递给甲板上的船员求救,但有时危险来临就在一瞬,当潜水员接触到有毒刺的鱼(如蝎子鱼、石鱼)时,毒刺释放的毒素可能会让他们窒息而亡。除了这些暗处的风险以外,还有许多是职业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病痛,例如长期潜水导致的耳膜炎,慢性结膜炎以及一系列的伤口感染。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为了潜水员的安全起见,需要一个拉绳索的船员配合他的工作以保证其安全,他们需要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绳索上,潜水员在水下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需要他们的迅速回应,每当潜水员用尽了气息就会拉拽绳索,由他们负责将潜水员以及其采集到的牡蛎带上甲板。除了这些“实干者”们,船员中也不乏丰富大家精神生活的人物,长时间的出海在外和枯燥的采集任务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采珠季的船只一出海就会航行约两个月,直至生活资源耗尽回到港口补充给养,因此,被称为纳哈姆 1 的灵魂歌者的出现绝对是“实干者”们的福音,他们用节奏简单的歌声将船员们团结在一起,好比是战争时期热血沸腾的歌曲,纳哈姆用一个个美丽的音符撑起了一船人“用双手努力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念。当然,青少年学徒也已渗入到各种不同角色之中,有的协助拉绳索的人,有的负责帮船员捕鱼、做饭、准备烟和零食,这些零食往往是阿拉伯椰枣和咖啡。珍珠商人或许是唯一参与该行业但无需在海上生活的群体,小本经营的商人会去每一艘船收购珍珠,并将珍珠卖给更大的商人,大商人有时也会亲自去船上收购,但更多的是等待他们将已经收购到的珍珠带到自己的船上,用专业的珍珠知识判别珍珠的好坏以及评级、定价才是大商人们的本职工作。每个珍珠商人都有一个特质的带锁木匣子,由上下两层的首饰盒组成,上层放收来的珍珠,下层放测量珍珠所需的工具。
卡塔尔采珠业的没落并不是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兴起造成的,相反地,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阻止了卡塔尔经济的进一步瘫痪。造成采珠业没落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1907年日本养殖全圆珍珠成功,在那以后,日本的珍珠养殖业迅速发展,到了1916年,市场上大量出现日本的养殖珍珠,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工养殖的日本珍珠品质媲美海湾地区的珍珠,而成本却只是天然珍珠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第二,海湾地区数十年的过度开发逐渐耗尽牡蛎繁殖地;第三,20世纪30年代,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大萧条对奢侈品的消费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珍珠需求也随之不断下跌。采珠行业的衰落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的衰落,更是一种文化的丢失,曾经带领祖国繁荣昌盛的采珠行业已然成为卡塔尔的一段历史记忆。
采珠业在卡塔尔的没落并没有影响珍珠爱好者对珍珠的喜好。珍珠爱好者们依托现有的珍珠库存去开展自己的爱好,有时还能把珍珠重新带回到国家各大报刊的头条版面,例如,莫扎王妃将淘到的天然黑珍珠以100万英镑的价格拍卖给自己的公公谢赫哈利法就是当年全国无人不晓的新闻。莫扎王妃无疑是卡塔尔珍珠最佳的代言人,不光是因为她曾带领当地居民打开了珍珠加工和销售的新渠道,还因她本人对于珍珠等各类珠宝的佩戴和使用也有独特的见解。
当你漫步在多哈市中心传统的瓦吉夫市场,你会在一家小商店里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男人,他的店里满是宝石,墙上有一张他年轻时作为运动员的黑白照片。这位老人叫萨阿德·伊斯梅尔·阿尔·贾希姆(سعد إسماعيل الجاسم, Saad Ismail Al-Jassem),是卡塔尔的一位老运动员和潜水员,年轻时从事采珠活动,他的一生和珍珠有着不解之缘。时至今日,萨阿德依然清晰记得作为珍珠潜水员在海上度过的那些日子。“在石油发现之前,卡塔尔和阿拉伯海湾国家一样,没有生计来源。在冬天,我们靠自己通过伐木和捕鱼来维持生计,到了夏天,我们潜入海中采集珍珠。船上有发布命令的船长,下海捞珠的潜水员……还有歌手纳哈姆,他有美妙的声音,帮助水手们继续工作和划船而不会感到疲倦或无聊。” 2
当提及为何在瓦吉夫市场开宝石店,萨阿德是这样说的:“我是第一个卡塔尔健美和举重冠军。在我退休以后,鉴于我对国家做出的贡献,谢赫哈马德·本·哈利法给了我一份礼物,即瓦吉夫市场的一个商铺。由于对潜水和采珠的热爱,我决定在店里售卖宝石。”许多总统和政要都曾到过萨阿德的宝石商铺,其中包括前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可以说,萨阿德是卡塔尔石油勘测前的阶段(珍珠时代)为数不多的见证者了,对于采珠和采珠文化的热爱已深刻烙印在他们那代人的心里。

卡塔尔人侯赛因·艾尔法丹(حسين الفردان, Hussain Alـfardan)被人们誉为是“珍珠之王”。侯赛因·艾尔法丹从小就喜欢珍珠,这和他生活的家庭背景有关,他的父亲从事珍珠贸易,曾是整个海湾地区最有名的珍珠贸易世家。“世界各地的商人都来我们这儿购买珍珠,这让我们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天然珍珠专家。”侯赛因·艾尔法丹这样说道,“人们开始意识到珍珠的宝贵了。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和40年代,珍珠曾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收藏品之一,那时,许多西方的顾客跑到我们这个地区购买珍珠。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人工养殖珍珠技术的影响,天然珍珠贸易曾不断下滑,但如今已逐渐复苏了,当然,它的确已经不再是我们的经济常青树,也不像过去那样对卡塔尔和海湾地区的经济有重大贡献了。另外,我们现在很多正在交易的天然珍珠并非从海里开采,而是从国外进口的,因为发掘天然珍珠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了……”
侯赛因·艾尔法丹的同名珠宝公司——艾尔法丹珠宝公司宣布于2020年10月17日至23日在珍珠岛举办“珍珠周”,在 “珍珠周”,游客们能看到首次在市场上出现的特价天然珍珠和人工养殖珍珠。侯赛因·艾尔法丹说:“建立此次‘珍珠周’不仅是给大家展示不同种类的天然珍珠和养殖珍珠,更是为了让广大女性了解到珍珠才是世界范围内占据首席的珠宝品类。”正如侯赛因·艾尔法丹所言,珍珠的价格如同黄金一样逐年升高,我们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时候将珍珠兑换成金钱。珍珠是现代女性最重要的装饰品之一,收集珍珠和穿戴珍珠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传承。侯赛因·艾尔法丹还向大家阐明了天然珍珠和养殖珍珠的区别,“天然珍珠是‘安拉’制造的,它是不加修饰的,在市场上往往具有更高的价格,不过现如今越来越稀有了;至于人工养殖的珍珠,它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形态上与天然珍珠十分相似,但它是在‘水池’里由人们培养得来的。” 3
2016年,在中卡两国元首共同提议与支持下,中国和卡塔尔举办了中卡文化年,这一年度盛事旨在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推动两国人文交流、加深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名为“珍珠:来自江河海洋的珍宝”的国博珍珠展是这次文化年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此次展览致辞中表示:“此次卡塔尔博物馆管理局选取最能代表区域特色的珍珠艺术品来到北京,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共同合作办展,是对本国历史文化的最好宣传,是一次深入挖掘卡塔尔传统文化遗产精神内涵的极好方式。卡塔尔是举世公认收藏珍珠种类最完整的国家之一,其天然珍珠采集与利用的历史远达数千年,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世界范围珍珠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虽然采珠时代已经逝去,但珍珠将一直作为卡塔尔文化的代表,成为卡塔尔与世界其它文化沟通与联系的桥梁。
注释:
纳哈姆是阿拉伯语音译词,有大声吼叫的意思。
سعد إسماعيل الجاسم غواص اللؤلؤ القديم وبهلوان قطر، جريدة «العربي الجديد»، 2018-8-18
مجوهرات الفردان» تطلق «أسبوع اللؤلؤ» السبت المقبل، جريدة «الراية»، 2020-1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