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9日9:30在融院C401会议室,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浙外特聘教授、环地中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兼首席专家于殿利教授应邀作为博达论坛主讲嘉宾,作了题为“语言与全球治理”的精彩讲座,参加讲座的有来自东语学院和西语学院的青年教师。
于教授首先提出个人回馈社会滋养的义务与责任,进一步指出知识分子学术研究的目的应当是服务社会。做学问就是在参与精神建设,学者所做的学问要对改变社会、造福人类有益。而作为语言学习者和语言研究者,要充分认识语言研究的作用和价值,要探索语言研究为社会和人类服务的广阔领域。于教授就此从语言与人性、语言与民族性和语言与世界性三个角度,阐发了语言研究的深远价值和广阔领域。
谈到语言与人性的关系时,于教授引用马丁·海德格尔的名言——“语言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指出了语言不仅仅是人之间的交流工具,还体现人性。而书面语言则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民族性格、精神,是研究一个国家“人性”的重要材料。当语言研究进入“人性”的研究时,其研究视野和深度就会得到极大的拓展。
在分析语言与民族性、世界性的关系时,于教授指出语言承载了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气质。保持语言和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需要注意到的是,这一过程中语言的作用不仅是交流,还有交锋。在文化和学术语言上我们目前处于弱势,是因为西方学术体系的建立早于我们。在认识到这一问题后,中国学者和知识分子不能在对方的逻辑方式中与对方比拼,应该用中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来彰显对人类的贡献。
在讲座最后,于教授建议在座的青年教师学会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范式,尤其要贯通文史哲,学会哲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来拓宽研究的路径。于教授建议从事语言研究的青年教师们,从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等视角,关注文学史、艺术史、风俗史、文化史、学术史、出版史和翻译史等领域的研究。
东语学院副院长曹笑笑老师作为主持人,分享了本次讲座的学习感悟,并代表在场所有老师感谢于殿利教授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为大家带来的思想启发和学术研究建议。讲座后,于教授还耐心解答了一些老师的问题,并做亲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