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介绍:于殿利教授,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历史学博士,编审,现任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兼职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3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书刊发行奖”(即“全国百佳发行工作者”);2004年,荣获“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2009年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020年1月,入围“2019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候选名单。著有:《巴比伦古文化探研》、《世界古代前期文学史》、《人性的启蒙时代: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与思想》等。
2021年5月25至27日,于殿利教授应邀莅临我校。于殿利教授围绕 “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主题为我们奉献了三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精彩讲座。本次系列讲座围绕“艺术是什么”“艺术与科学”“一切历史都是艺术史”展开,探讨我们需要艺术的原因。来自东语学院阿拉伯语、日语、韩语和土耳其语专业的师生及其它院系师生100余人参加了本次系列讲座。
第一讲的主题是“艺术是什么”。带着这一问题,于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想法以及目标,即创建一门新的学科:艺术历史学。因为人类的一切历史,都可以看作是艺术史。在接下来的讲座过程中,于教授从三个角度对“艺术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解答。
首先,于教授指出,“艺术是人类进化中不可或缺的素养”,并从艺术的实质、美和审美的概念、最高级别的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阐释。于教授认为,艺术与美和审美有关。美是来自于人且只能是来自于人的一种主观评价,审美只是事物本质外的附属品。人的审美具有创造性。审美源自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艺术家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美的认识变成普遍的认知。最高级别的美表现为德,在个人层面及民族层面都有体现。艺术就是以美的形式来揭示真和善。
其次,于教授指出,“艺术是科学和伴侣的助手”,并从艺术与科学互为表里,科学本身就是最深奥、最理智的艺术,现代艺术站在了科学的对立面三个角度对此娓娓道来。科学是抽象化了的艺术,而艺术则是具像化了的科学,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都是事实和经验,表达和传达真理的方法互补。探寻知识和真理的过程,即是探寻美的过程。艺术在当代社会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姿态和气质,但仍以它独特的方式,刺痛神经,企图唤醒人类。
最后,于教授指出,“艺术是出版的原乡”,他认为是艺术把人类的出版活动带到了文明之前。艺术和出版的形式和目标都是记录和创造民族文化和传承人类精神。艺术和出版都被误认为是模仿或复制。艺术是出版的重要材料和园地。出版让艺术的直观更广泛、持久,出版让艺术超越直观更深刻、深邃。我们生活中需要艺术。
第二讲,于殿利教授围绕“艺术与历史”这一主题展开,向我们讲述了艺术历史学的必要性以及可能性。他指出,艺术即历史,历史即艺术。古文明史总体上可以概括为艺术史。文化从一个文明到另一个文明,以及文化传递在其中的连续性,更是由艺术而不是其他事物决定的。艺术总是与宗教相伴,宗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解决了人类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人类的信仰问题,也是底线问题。通过艺术,宗教的教导就从教义转化成了活的经验。
“艺术即生活,生活即历史”,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艺术是一种社会表现。传统史学及文学以人类文字的出现作为研究的起点,以文字资料作为主要证据,这在今天看来却显得不合时宜。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史前与历史相继创造了我们人性的两个基础。史前的形成过程构成了我们生命的根基,这一形成过程是人之基本结构的成长过程。”传统的历史与史前的划分,把我们这一生命的根基排除在历史之外,并因此排除在史学研究之外,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缺憾,是历史学的巨大缺憾,也是科学的巨大缺憾。
于教授认为,对艺术史和艺术成就的重视,随着时代不断深化。20世纪时,以图像证史似乎成了历史学家天经地义的责任。史学发展到今天,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启新的研究方法的创新,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学术史发展积累的结果,我们不仅对此要充满期待,更要付诸行动,这也是需要一代人接一代人的事业。
第三讲,于殿利教授论及“艺术、科学与世界”这一主题,主要探讨艺术如何参与和促进世界重大历史议程。他认为,求知是人类的天性,艺术同样也是人类的天性,人类通过自然万物受到启迪,在模仿宇宙的艺术中不断进化。艺术在古代文明,甚至人类发展过程中如影随形,通过以图解经的方式,更合天性。几何图形打开了上帝的家门,西方视觉艺术被人们接受,其来源于的几何学,认为是造物主所创。传教士们以艺术的形式,通过《圣经故事图集》打开了殖民地人们的心灵之门。
他指出,艺术促进科学的进步,为科学打开了探索宇宙的自由之门,与科学家融为一体,其次,科学知识的艺术化表现实现了科学传播的理想和研究不断深入。于教授以欧洲众多科学家的生平为例,生动形象地向我们讲述了艺术在他们科学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同样,艺术带动了古典文明的辉煌,古典文明根本上就是艺术繁荣。文艺复兴由艺术驱动,打破了神和神学的枷锁,促进了作为主体的真正的“人”的诞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所揭示出的思想和精神以及影响,怎么评说都不为过。
在讲座的最后阶段,于殿利教授向我们阐释了艺术对于人类无法替代的影响及其为人类发展带来的杰出贡献,并期待感兴趣的老师及同学们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加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为人类追本溯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场师生都陶醉在于殿利教授深入浅出的讲学中,在互动环节也提出了一些疑问,于教授都用生动地例证耐心为同学们解答。最后,本次“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系列讲座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参加讲座的师生在听完 “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系列讲座中,也引发一些思考和感悟。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大家的体会。
学生们的感想
“听了于教授三堂讲座,受益匪浅。今年两会期间提出了要将美育教育纳入中考,可见艺术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了,于教授的讲座正好帮助我来解答其中的缘由,帮助我加深了对艺术的认知。在没听讲座前,我对于艺术的认识只停留在书画和音乐这些,认为艺术带给人美的体验,艺术用画笔用音乐来发表对世界的感受;听完讲座后,对于艺术,还可以从科学从历史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科学本身是最深奥、最理智的艺术,科学的发展,人类对解剖学的研究,使得艺术有血有肉;艺术是关于美和审美的,美是一种人的主观评价,存在即合理,不存在美不美的问题。”
——19阿语1班 高俊
“从讲座中,我们通过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艺术,原先我们对于艺术并不是特别了解,甚至觉得它和人类的发展没有太大关联。但是今天的讲座却揭示了艺术在人类科学领域、思想解放领域以及地理大发现领域不可取代的作用以及前所未有的影响。它甚至是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驱动力,推动人类在文艺复兴时期内的科学发展与探索,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救出来,正确以及客观地认识我们所在的世界。”
——19阿语2班 吴宇箫
“在于老师的讲座中,艺术与古往今来政治、文化、宗教等看似并不相关的东西相联系,以前我觉得艺术离我遥不可及,所以并未尝试去了解过艺术,但这一次的讲座让我明白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阿语翻译者,要想准确地向世界传递中国故事,必须要有艺术素养,此次讲座于老师带领我们从艺术的角度去剖析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我体会到艺术在任何时期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它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世界。”
——19阿语1班 陈怡婷
“于老师这几天的讲座干货满满,但有些内容对于我来说还是有些晦涩,但是我也从中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对生活或是对学习的理解。第一天讲座的开始,于老师提到了要拥有自己的世界观。当今世界,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艺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西方人的世界观之上,相当于在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里玩游戏,这是很不利于我们国家在一些领域的发展。我们应当是要建立自己的世界观,有自己的想法才能成为‘一场游戏’的主导,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能迸发出更多有创造力的想法。还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于老师提到的用艺术重新定义历史,在一般人的眼中,历史存在于过去所发生的事实里面,史学家通过辨析真实的史料来理解和解释历史。但艺术史的研究,恰恰在于要去发现存在于历史中的审美趣味与主观体验是如何发生变化的。也就是说,历史用艺术的眼光看待更是一种思想史,它是会产生变化的,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在不同年代用不同的眼光和心境去看待历史,那么我们对它的评价也是不同的。很开心能够聆听三场讲座,收获颇丰。”
——19阿语2班 陈雅妮
“很荣幸有这个机会聆听于殿利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关于《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的系列讲座!也许是因为阅历不够,听了于殿利老师的三场讲座,对于有的内容总感觉还不太能理解,还处于懵懂状态。印象最深的于殿利老师讲到的,艺术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回归到人性的。只有作品能引起大家共鸣,才能成为作品。于老师的这个观点对我感触挺大,对于现在这个网络艺术高产的时代,仔细品品,又有多少是真的精粹而不是低质量的快销品?我非常敬佩于老师的一点是,于老师的演讲PPT上几乎都是使他深有感触的文学语句摘录,对于我们大二的学生来说,想要理解这种富有深意的语句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可能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过,但于殿利老师把每个要点都用自己的白话、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为我们讲解出来,使得我们听得明白,学得有趣!”
——19阿语1班 董煜筠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于殿利老师关于获取知识的阐述,他提到同学们坐在教室里上课,其实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差别并不产生在课堂上,而产生在课后,成绩好只是一方面表现,而能够触类旁通,自己产生好奇心学到更多其他的知识,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觉得老师讲的很对,虽然主题是艺术与科学,但老师在讲座过程中穿插了许多自己的人生经历,并分享了许多经验给同学们,我认为这也是十分珍贵。”
——19土语班 尹梦
老师们的感想
“于殿利老师关于艺术历史学概念的阐述与解读,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很多。首先,于老师提出历史和艺术通过哲学这面镜子折射到了一起,并指出艺术研究本来就应该成为哲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哲学让历史成为了科学;然后用清晰的逻辑和形象的解释,解读了历史即艺术以及艺术即历史的命题,从而阐明了艺术历史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阿拉伯语系 刘彬老师
“在《巴比伦与亚述文明》这本书上第一次认识于老师,当时就惊叹于于老师对亚述学全面系统的研究。在本次‘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这系列讲座中,于老师用生动的例证和简练的语言将看似高深、晦涩的哲学思想娓娓道来,清晰地阐明了艺术与历史的关联,以及构建艺术历史学这一新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传统史学的研究起点是文字的出现,对于史前的研究较少,而艺术在史前就已经产生,通过图像来证史,用艺术作品来研究历史是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
——阿拉伯语系 郑蓉老师
“于老师从前人论述中发现思想共振,又从中找到问题,提出新的假想。他用艺术重新定义历史,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探寻历史发展的线索,重构呈现出充满色彩和图像的人类史,它比我们熟知的‘历史’要久远得多,丰富得多。在我看来,于老师所述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哲思,体现了他多年来积累的研究所得。原本简陋的讲台变成一个大舞台,我看到思想的火花不断从台上迸发出来…”
——阿拉伯语系 单遥老师
于老师的讲座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讲座结尾交流时学生关于当面敏感发言被频繁屏蔽的看法,于老师认为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人”,首先是这个组织这个国家的一份子,要先维护国家的尊严与利益,才能成为“人”。可以对目前的社会现象有正确的看法,但是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发出不当的声音。中国是一个地缘辽阔的人口大国,管理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一点点的进步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青年,要守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做祖国振兴做出一点贡献。于老师的讲座题目看起来很大,实则都落在我们平时的做人处事中,受益良多。
——东语学院办公室 池玥兰老师
供稿:郑蓉 吴宇箫
摄影:姓韵 季莹霞 余晓婷 郑砚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