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 2022年6月9日)
作者:徐爽心
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
阿拉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作者:马晓霖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
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
以色列和阿联酋5月31日在阿联酋城市迪拜正式签署自由贸易暨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CEPA),根据该协定,两国间96%的商品将立即或逐步取消关税,涉及食品、农业、化妆品、医疗器械、药物、监管和标准化、海关、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和知识产权等诸多领域。这是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达成的第一个自贸协定,而以色列与阿联酋在2020年9月才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这一重大成果完全称得上是弯道超车、后来居上。与阿联酋不同,早已分别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43年的埃及、28年的约旦,至今都没有与以色列达成如此深度的邦交合作,双边关系仍停留于“冷和平”或“政冷经绝”的状态。协定签署当天,阿联酋外贸国务部长萨尼·宰尤迪兴奋地表示,“我们与以色列签署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双边非石油贸易额将在今后5年中增加到100多亿美元。”以色列驻阿联酋大使阿米尔·哈耶克发推祝贺协定达成,阿联酋驻以色列大使穆罕默德·阿勒哈贾赫则在推特回应称,签署这项协定是“重大成就”, 将使两国公司直接进入对方市场并受益于关税取消或降低。他还强调,阿联酋将与以色列共同努力,增加投资,创造就业,为保障气候和粮食安全而努力。
超越历史恩怨,化敌为友
2020年9月,阿联酋和以色列正式建交,成为同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第三个阿拉伯国家。随后,巴林、摩洛哥、苏丹等国相继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阿联酋作为中东和平进程参与者之一,成为进入21世纪后实现对阿以两大民族历史冲突和复杂恩怨巨大超越的首个阿拉伯国家。
1979年,自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起就一直扮演阿拉伯世界龙头老大,并参与4次中东战争的埃及,在美国斡旋下与宿敌以色列经过艰苦谈判签订戴维营和平协议,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并承认以色列为主权国家,共同开启了中东和平进程;1993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与以色列在奥斯陆达成过渡自治协议,中东和平进程再进一步;1994年,约旦与以色列媾和,成为继埃及后第二个与以色列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然而,埃及和约旦尽管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但双边关系仅限于政府间和平约定,并没有拓展和深化到经贸、投资、旅游等诸多领域,更没有民众间正常来往,因此被称为有名无实的“纸面婚姻”和只开花不结果的“冷和平”。而巴以虽然尝试由5年过渡自治开始和平相处,并以“两国方案”为基础寻求永久解决领土纠纷,但最终谈判停止,而且在过去20年间陷入多次大规模流血冲突,伤亡之大远超过《奥斯陆协议》达成前的旧时代。1982年,阿拉伯国家联盟放弃抵制以色列的“三不政策”,提出“以土地换和平”原则寻求阿以冲突彻底解决倡议后,多次集体重申这一立场,但各成员国都回避单独、提前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而是耐心等待巴以冲突率先解决,以免对巴以和平进程构成“越顶外交”,冲击巴勒斯坦解放事业。包括阿联酋在内的海湾阿拉伯产油国,虽然与以色列并无直接冲突,但长期采取温和立场乐见巴以关系缓和,并一直资助巴勒斯坦收复失地和争取民族权利的对以斗争。但是,新千年已降,巴以关系反而出现历史性倒退,令阿联酋等期待聚焦稳定与发展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十分焦虑和失望,巴以问题迟迟不能解决,又成为伊朗向阿拉伯世界施加压力并威胁阿联酋等“前线”国家的重要抓手和道义、舆论杠杆,使这些国家开始尝试与以色列缓和关系甚至公开接近,共同制衡伊朗。2011年“阿拉伯之春”街头运动突然多点爆发,并快速向“阿拉伯之冬”演变,此后10年,中东地区力量格局和关系框架被大面积改写与重构,阿拉伯整体力量更加衰落,伊朗影响力进一步向阿拉伯世界腹地扩散并形成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什叶派之弧”,最终迫使阿联酋等海湾阿拉伯国家不再观望,不再等待巴以冲突解决,而是自己先行一步,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形成安全利益的“不盟而盟”关系。由此,在特朗普政府“世纪协议”系统规划和大力推动下,在埃及、约旦、沙特阿拉伯等关键国家的明暗支持下,低调与以色列已来往多年的阿联酋走到台前,率先签署“亚伯拉罕和平协议”,实现历史性破局,也为近年来两国关系快速发展和深化挖潜奠定了基础。
阿联酋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有面有里、有名有实,不仅得益于大气候的深刻和快速变化,顺应了海湾阿拉伯国家联合以色列抗衡伊朗的现实地缘政治需要,也得益于阿联酋两代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更反映了地区要和平要发展的迫切愿望。应当指出,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越顶外交”,最终也赢得巴勒斯坦主流派别的谅解和接受。
经贸发展水到渠成,推动协议快速落地
阿联酋和以色列建交时间虽短,但是双边贸易量攀升迅猛。据以色列经济产业部长巴比维称,2021年两国贸易额达到8.85亿美元,是同年以埃3.3亿美元贸易额的两倍多。自2020年9月双方建交到今年3月,阿以贸易额已达约25亿美元,其中半数以上是钻石贸易。另外,阿联酋还从以色列采购10亿多美元的天然气,且并未被计入上述数字。
这种井喷式贸易交往使双方确立自贸关系水到渠成,且刻不容缓。双方从去年11月开始,经过4轮谈判和对话,于今年4月达成一致。据报道,在阿以自贸谈判进入关键阶段的3月21和22日,以色列总理贝内特和阿联酋现总统、当时的王储穆罕默德·本-扎耶德,利用在埃及红海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三国峰会之际,直接对最后版本进行拍板,使自贸谈判得以在较短时间内攻坚克难并修成正果。阿联酋-以色列商业委员会负责人多里安·巴拉克说,“在可再生能源、消费品、旅游和生命科学领域合作的助力下,两国贸易额有望在 5 年内增至约 50 亿美元”,也即在过去两年基础上翻一番。巴拉克在另一份声明中补充称:“迪拜正迅速成为以色列企业在南亚、中东和远东开拓商品和服务市场的枢纽……到今年底,将有近1000家以色列公司在阿联酋开展业务。”
阿以建交不到两年,双边贸易额快速增长,并快速完成自贸协定谈判和签署,可以说创造了中东和平进程的新奇迹。分析人士认为,阿以双边自贸协定落地将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利好,充分激活两国经济,并夯实双边政治、外交关系和人文交流,使两国关系更加富有生命力。
自贸协定的经济和贸易超越双边范围
表面上看,阿联酋和以色列的自贸协定仅涉及两国间经济贸易合作,然而,其实际影响必将超越两国局限,并对地区乃至更大的国际经贸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正如阿联酋工业和先进技术部长苏丹·贾比尔所言,阿联酋将继续采取措施推动经济发展并提升其作为区域贸易、投资和工业中心的地位,与以色列的自贸协定将为地区合作创造一个新的范式。
以色列是中东最发达国家,也是具有世界领先地位的科技强国,不仅在军事科技、电子、通讯、计算机软件、医疗器械、生物技术工程等方面处于全球先进水平,还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土耳其和拉美国家保有自由贸易协定。阿联酋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开放包容的商业文化环境,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丰富的高层次、多元化、国际化人才储备等使其在普遍较为保守与传统的阿拉伯世界独领风骚,堪称与全球化、现代化接轨程度最高、效果最彰的“绿洲”。
阿以间贸易免税减税,不但意味着阿联酋可获得以色列的先进产能、产品和技术,更有机会通过以色列进入北美和拉美市场,开辟更为广阔的贸易和投融资空间,加强和提升自身贸易和交通枢纽地位。以色列则可以阿联酋为触角或踏板,深入亚洲、非洲市场腹地,尤其是打开对以色列封闭数十年的阿拉伯国家4亿人口大市场。有评论称,以色列企业通过在阿联酋投资经商建厂,以“阿联酋制造”名义将产品打入周边阿拉伯国家市场,帮助以色列曲线建立中东大市场,部分实现已故领导人佩雷斯期待和设想的“新中东”愿景。事实上,以色列不仅以阿联酋为圆心,辐射巴林、阿曼、沙特等周边阿拉伯国家市场,更可以借助阿联酋欧亚非交通门户和人员构成国际化的优势,拓展在中亚、北非、东亚以及东南亚的业务,获得更大的实力增长空间。对以色列来说,两年前自阿联酋开始与4个阿拉伯国家相继建交,打破数十年来的地区政治僵局和孤立局面,大为改善地缘战略环境,取得了历史性的外交胜利。而与阿拉伯世界签订的首个自贸协定,堪称“亚伯拉罕和平协议”框架下的经济翅膀已振动起飞,具有更加不同一般的战略与政治意义,因为,它以事实告诉阿拉伯世界广大民众,阿以之间并非只能进行政治互动和暴力对话,一旦放下政治迷思和远离暴力博弈,反而可以找到更广阔的双边交往和共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