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3年3月24日)
作者:李振杰
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经贸产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自3月14日突破100000:1以来,黎巴嫩本币黎镑对美元平行市场汇率的跌势不仅没有放缓,反而如“刹车失灵”一般在短短四日内一举击穿11万关口,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强烈担忧。受政府组阁僵局难破、新冠疫情干扰、俄乌冲突外溢效应、贝鲁特港大爆炸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黎巴嫩正在经历该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黎镑此轮暴跌不仅意味着2月初黎政府重新采用的固定汇率已形同虚设,还意味着市场主体和居民部门对黎巴嫩金融系统的信心也已跌至谷底。
这场旷日持久的经济危机源自于2019年秋黎巴嫩金融系统的崩溃,但危机的出现绝非偶然。观察家普遍认为,2022年黎巴嫩政府和央行的破产,以及至今都看不到危机结束迹象的经济悲剧,与其说是多次“黑天鹅事件”重锤之下的导向变更,不如说是政策积弊已久的必然结局。
首先,延续至今且愈演愈烈的货币崩溃成为黎巴嫩全面经济动荡的最直观反映,说明该国曾引以为傲、且由此冠名“中东瑞士”的金融业已成为其内部经济格局最脆弱的“阿喀琉斯之踵”。
黎巴嫩央行始终拒绝正式承认固定汇率的实际崩溃,而是引入了“特定于交易类型”的多种汇率制,其结果是市场彻底失去对官方金融系统的信任,原有的支付体系基本失灵,许多国际银行已开始对进出黎巴嫩的汇款加以限制。在多重压力之下,黎巴嫩央行不得不将赤字和债务货币化,而大规模的货币超发实则进一步侵蚀了本币价值,随之出现的恶性通货膨胀迫使其国内市场和普通消费者承受着巨大压力。
其次,畸形的食利型经济模式长期侵蚀黎巴嫩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性,最终引发灾难后果。
这种食利型特征体现在两点:一是,服务业占黎巴嫩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高达70%,四大经济支柱金融、旅游、贸易、侨汇都极容易受制于其可用性和资金持续流入条件变化的影响。二是,超过三分之一的政府财政支出用于偿还不断膨胀的债务和支付“滚雪球”式的利息,近25%用于支付公共部门工资,另有近40%用于支付各项补贴。与此同时,黎巴嫩的税收收入在世界范围内却处于较低水平,税收对 GDP 的贡献甚至低于不少高福利发达国家,并且现金经济也使政府更难征税。过高的非生产性预算支出和不负责任的税收政策导致政府根本无力偿还债务,从而引发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
第三,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原则意味着其在危机前难以顾及全面。
多年来,受高利率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吸引,许多海外侨民和外国精英集团不断对黎巴嫩加注投资,外部资金流入成为黎巴嫩经济发展的重要依赖。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外资流入速度开始放缓,但黎巴嫩各大银行仍致力于优先支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外币存款聚集,从而力求保证外汇储备和资产负债表处于安全范围内——尽管这是以牺牲国内经济和居民就业率为代价的。实际上,黎巴嫩始终都未在法律框架内建立完善的资本管理制度,当金融危机爆发后,精英阶层储户仍有手段将资产尽快转移到海外,但与此相反的是,普通储户却纷纷遭遇取款限制。由于实际工资收入急剧减少,银行账户中的财富规模快速缩水,大量黎巴嫩中产阶级陷入贫困状态,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才被迫出走海外寻求更体面的生活,这导致黎巴嫩经济发展失去活力和生力军。在此背景下,一有突发事件发生,黎巴嫩千疮百孔的经济就极容易受到涉及,社会面的悲观情绪也随之来得尤为猛烈。
对当下的黎巴嫩来说,在全社会资产价格大幅跳水、基本生活物资价格飙升之时,市场参与者自然倾向于选择更为稳定和保险的货币进行交易。由于黎巴嫩实行黎镑-美元双币制,避险情绪升温会导致经济“美元化”的现象迅速出现并蔓延,本轮黎镑暴跌将使“美元化”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
尽管“美元化”对于黎巴嫩稳定经济有一定的作用,但它也将对社会造成不可避免的负面冲击。由于这种美元化现象并非来自政府主导的替代方案,而是基于企业和个人拒绝接受以黎镑支付而出现的市场选择结果,因而,对收入结构中只有黎镑,且无能力和稳定渠道获得足够数量美元的普通居民来说,这种骤然加剧的变化必将给其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实际上,自今年年初以来,黎巴嫩境内以美元标价和结算的现象已逐渐从奢侈品商店蔓延到了越来越多的超市和杂货铺。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和黎巴嫩政府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黎巴嫩超过 90% 的人口仍主要以黎镑赚取收入,因此,在当前情况下,没有海外亲属提供外汇救济的群体甚至都难以支付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费用。理论上,消费端美元化匹配收入端的同步美元化可以解决问题,但黎巴嫩政府及大多数企业和雇主显然并不具备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
有分析师认为,在当前背景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供援助是黎巴嫩摆脱金融危机的唯一出路。然而,根据双方协议,黎方应实施五项关键改革,包括重组金融体系、改革财政制度、重组对外公共债务以及出台强有力的反腐败、反洗钱措施,否则IMF不予拨付贷款。
要想完成以上协议规定内容,意味着黎巴嫩政府需在认可现行国家经济模式已破裂且无法修复的基础上,一举解决结构性经济问题。而彻底进行经济金融改革具有高度复杂性,达到理想化状态道阻且长,黎巴嫩政府、企业、公民需为此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黎政府和央行的现有举措远未达到IMF要求的改革力度。相反,近日该国央行行长被指控洗钱且已开始接受调查,证明其政府高层的经济管理能力也堪忧。
未来,作为漫长改革征途的第一步,黎巴嫩或许会与IMF达成最低限度的可接受协议,以争取其他国际金融机构或海合会国家的资金支持。在全球经济大幅放缓的预期下,这尽管会对黎巴嫩经济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仍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近期,随着市场对欧美银行业的信心危机不断发酵,金融风险超预期演化的担忧已逐渐蔓延至全球。包括黎巴嫩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是否会再次成为“压力出口”尚不得而知,但黎国各大社交媒体纷纷流传“央行已开始印制100万面值黎镑”的讽刺言论,已尽显民众对该国经济前途的担忧。黎巴嫩最终是走出危机,还是走上津巴布韦式的妥协之路,关键在于黎政府应对结构性挑战的决心与能力。
原文链接:
https://s.cyol.com/articles/2023-03/24/content_6z343gsG.html?gid=nDMbAyk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