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犹如加速器,加速了世界政治局势的变化、加速了数字化进程,加速了很多领域的变革与发展,同时也加速小商品市场销售业态的变化。
后疫情时代,很多产品类目肯定不会像疫前那样红火。疫情促成的市场销售业态变化及催生的新兴贸易态势,使市场发展出现新的走向。有些产品类目不会再像疫前那样红火,需求会萎缩,甚至会退出市场;有些产品类目的需要则会持续保持旺盛。至于哪些产品的需求会走衰,哪些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笔者试做如下分析。
市场上六类产品的需求会呈现下降趋势。这六类产品分别是:
一、体积大、货值低的产品。近期海运费价格的不断暴涨,是承运公司低价竞争导致的船公司亏损、倒闭后的一种必然反应,船公司减少了、亏损了,各大船公司只能靠联航、共舱来抱团生存,各大船运公司联合起来后就在抬高运费上达成默契。2020年12月发生的海运费价格暴涨不会是一种单纯的缺箱和“月炒作”现象,而是从2017年韩进船公司倒闭就开始的一种船公司联合行为,只是疫情加快了这种联合行为的形成,这次“月炒作”将成为告别低海运费时代的标志,海运费会从此走高,即便是春节以后海运费会有所回落,也不再像疫前那么低廉。全球需求的低迷造成了运输成本增高,这种状态会维持几年的时间。海运成本的增高使传统外贸出现了跨境电商的运营特征:体积大、货值低的产品不适合做,如塑料器皿类。运输成本增高拉升了体积大、货值低类产品的到岸单价,采购商会从商业成本的角度考量减少对相关类目产品的采购,采取本地建厂的方式来解决当地市场的需求,尤其是相关类目产品中生产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
二、手工加工类产品。随着我国人工工资水平的不断提升,及人口红利时代的结束,生产企业的用工成本在不断提升,我国生产企业的用工成本已经超过了周边的印度、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国,在我国生产的手工加工类目产品会逐渐地失去价格优势。与此同时,手工加工类目产品订单会不断地转向我国周边用工成本比较低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的人工智能发展方向更是吹响了结束手工加工时代的号角,迫使企业生产转型人工智能方向,因此,小商品市场上手工加工类目产品的订单会逐渐地减少或退出,如手工制作包装盒类产品。
三、低附加值的产品。低附加值的产品因为缺乏技术含量而使原料和人工占据了主要的成本空间,其利润空间是非常小和非常有限的。利润空间小的产品无法适应当下用工成本增高、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多种因素夹击的市场环境,其市场份额也会因为失去利润空间而逐渐缩小,比如箱包类。
四、污染型企业生产的产品。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做出了“减碳承诺”,未来“十四五”规划的五年期间,中国政府会加大对污染型企业的治理力度,使污染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变小。因此,凡是生产过程会产生工业污染的产品,其生产成本会大幅增高,产量会逐渐减少,从而污染型企业生产的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下降了,市场占有份额会逐渐缩小,比如电解铝类产品。
五、生活、生产必须品及医疗、防疫用品。防疫的阻断让各国政府明白了不能让所有的产品都依赖外国进口,尤其是生活、生产必须品及医疗、防疫用品,这些基础类产品的生产必须本国解决,未来几年各国政府都会加大对这些类目产品的办厂、生产扶持力度,使这些类目产品的生产实现本国化。今后,小商品市场上相关这些类目的产品需求会逐渐减少,如毛巾、纸巾类。
市场流通的规律永远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些类目的产品在疫后的市场需求逐渐缩小,也有一些类目的产品在疫后会呈现上升趋势,持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像小家电、美容化妆品用具类、创新创意产品类等,这些既有一定技术含量又有一定附加值的小商品,会因为技术含量高使亚非拉地区需求国无法短时间内实现本地生产,同时也没有美、日、德等的技术强国的生产竞争,这些类目的产品会持续保持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
综合上述的疫后市场产品需求走势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停止中国各外销型小商品批发市场的规模扩建活动,保持现有的规模体量,并对现有规模进行合理化运用。因为靠规模取胜的时代已经结束,随着未来几年可能发生的世界性需求低迷,合理运用现有规模才是保证市场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
2、重新进行对义乌小商品市场展示区块的产品类目划分,把未来市场需求呈下降趋势的类目产品展示区块合理缩小或取消,扩大未来市场需求旺盛的类目产品展示区块,以保持市场的整体平稳和协调。这种调整为了防止未来市场需求呈下降趋势的类目产品展示区块出现店铺空置,而引发市场的不良反应。
3、鼓励并支持小商品生产企业发展人工智能,减少人工使用成本;鼓励并支持小商品生产企业提高小商品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来提高小商品的产品附加值,以高附加值增加小商品出口竞争力,对冲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增高等出口风险。
4、加大力度发展有一定技术含量和有一定附加值的小商品,比如小家电品类,改变原来中国制造全品类发展的局面,走“精”、“专”品类发展路线。
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政协委员,义乌宏域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一带一路学院MBA企业导师,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马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