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青年报》
伊朗议会议长卡利巴夫4月16日在推特上宣布,伊朗科学家成功获得了丰度60%的浓缩铀。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萨利希也承认了这一事实,并表示伊朗正以每小时9克的速度生产丰度60%的浓缩铀。这一丰度远超2015年伊核协议规定的3.67%的上限。《德黑兰时报》报道称,这是伊朗对4月12日纳坦兹核电站遇袭的直接反应。以色列方面虽然既没否认也没承认与此事件有关,但以色列和美国多家媒体援引情报人士的话称,是以色列摩萨德对伊朗纳坦兹核电站实施了袭击。
伊朗纳坦兹核电站遇袭并非孤立事件,伊以双方旷日持久的摩擦近期愈加频繁。2月,以色列“太阳神射线”号货轮穿越阿曼湾时严重受损。3月上旬,伊朗货轮“沙赫科德”号在地中海遭遇爆炸事件。3月下旬,以色列货轮“洛里”号在阿拉伯海遭导弹袭击。4月上旬,伊朗货轮“萨维兹”号在红海遭遇爆炸袭击。
外界不乏猜测,伊以之间敌对行动的不断升级,可能使正在进行的伊核协议谈判脱轨,同时使伊以走上更大、更明显的冲突之路。但观察人士也发现,伊以双方显然也都有所节制,都努力避免击沉对方船只、造成对方人员伤亡,以免招致正面报复,从而引发全面战争。因此,短期内伊以之间可能还会发生小规模互袭,但事态升级仍将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引发牵动整个地区局势的大规模战争。
从以色列方面来说,正面交战不符合以色列利益。两个月后伊朗将举行总统选举,选情目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若以伊正面交战,将有可能“帮助”伊朗保守派获胜,随之加大伊朗对以色列进行报复的可能性,这将危及以色列对局势升级的控制权,甚至威胁到以色列的国家安全。此外,以伊过度摩擦还将挑战本已比以前脆弱的美以关系。拜登政府倾向于与伊朗谈判、促使伊方回归伊核协议的政策。纳坦兹核设施遇袭后,白宫方面很快撇清自己,表示“美国没有以任何方式参与这次袭击”,从侧面表达了美国对伊以交战的反对态度。
从伊朗方面看,缺乏对以色列发动全面战争的意愿和能力。一段时间以来,伊朗对核科学家被暗杀、铀浓缩设施爆炸、核设施遇袭等事件选择低调处理,都表明伊朗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争取更大的利益和筹码,摆脱美国制裁,减少国内经济压力,并维持政权稳定。因此,在美国没有取消对伊制裁前,伊朗应该不会不会对美国的盟友以色列主动出击。此外,虽然伊朗弹道导弹技术发展迅速,并成功将铀浓缩丰度提升至60%,逐渐逼近90%的武器级铀浓缩水平,但囿于美国制裁和联合国武器禁运,伊朗的真实军事能力仍是个问号。
伊以之间密集的“袭船”事件,发生在美伊恢复通过外交努力试图重返或达成新的伊核协议之际。“萨维兹”号遇袭,发生在伊核协议维也纳会谈的同一天。纳坦兹核电站遇袭,则发生在美国防长奥斯汀访以之际。外界普遍猜测,伊以冲突密集,双方均意在对美国重返伊核协议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
拜登在竞选期间就承诺将重返伊核协议。以色列在拜登上任之前就曾声称,如美国重返伊核协议,以色列就会对伊朗全面开战。因为以色列现在将伊朗视为其主要的安全和意识形态威胁,伊朗地区影响力的上升会侵犯以色列核心利益,并威胁以色列周边地区的稳定。所以,在伊核协议谈判的窗口期,以色列通过攻击伊朗核设施等行动释放强硬信号,意在对美国施压,迟滞甚至拖黄伊核协议的达成。
人们对伊核协议谈判的未来存在担忧。但有一种乐观看法认为,美伊仍有希望在6月的伊朗总统大选前重启伊核协议。4月17日,伊核协议谈判各方就伊核协议达成新谅解,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阿巴斯·阿拉格希就此表示:“新的协议似乎正在形成,各方现在有了共同的最终目标”。可见,伊核协议谈判进程并未受到以色列“示威”的太多干扰。但毫无疑问,一旦美伊重返伊核协议,将是对美以关系的巨大挑战。如何在伊核协议和安慰盟友之间取得平衡,将是摆在拜登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